有人说:“得了癌症
一是吓死的
二是愁死的
三是病急乱投医治死的
四才是病死的
一个人得了癌并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精神垮了
那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情绪好坏,不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可诱发恶性疾病。同样,患者的情绪对于治疗也很重要,好的心情甚至可以帮助战胜癌症。
01.患者的生存期,谁能决定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桥段:「医生低头沉思,然后对癌症患者的家属说,“你的亲人,可能活不了XX个月/年,你们还是计划下他/她的余生吧”,结果患者就如医生所预测的那样,如期走了。」
因此,大家依据影视剧情,觉得医生能知晓患者的生存时间。出于对生命的敬畏,肿瘤患者及家属往往会向医生询问“还能活多久”的问题。
但很多临床医生表示:我不知道肿瘤患者能活多久,就跟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寿命一样。
有些医生也会根据治疗经验,及患者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生存期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度治疗,以及为进行重要的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但并不是说确诊恶性肿瘤后,就等于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有一位医生分享了他所在医院经历过的两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患者活过了医生预测的生存期
刘大妈,8年前查出乳腺癌伴多处骨转移,肝肺也可能转移,属于癌症晚期。而且她已经出现了明显癌痛,有时痛得在床上打转,且刘大妈本身也有20年的慢性肾炎,肾功能差,营养状态差。
当时,科室里的医生普遍认为,她最多能熬半年。
在强效止痛针的护航下,冒着肾衰的危险,她积极乐观的完成了整个放、化疗,肿瘤明显缩小,肝脏及肺部疑似转移灶无恶性进展,癌痛明显好转。
治疗后,感觉重获新生,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每天早晨练练八段锦,每周参加一两次癌症患者俱乐部活动。8年来一直坚持内分泌治疗,定期复查,病情稳定。
刘大妈的生存期远超医生的预测,她也成为医院鼓励其他病人对抗癌症的榜样。
案例二 患者生存时间,远低于医生的预测
张叔,患中期鼻咽癌,病灶靠近颅底,平常状态都很好,旁人完全看不出他是肿瘤患者,按部就班行放、化疗,治疗后复查肿瘤消退得很好。
根据医生经验,像这样的患者5年生存率至少60%以上。
但是张叔自从确诊后就一直很消沉,见到熟人,除了哭诉就再也说不出别的,完成治疗后也一直担心会复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完全和以前不一样了。
结果治疗后半个月,他在家吃饭时大力呛咳了几下,因鼻咽大出血,抢救不及时而去世(医生分析原因,可能是肿瘤消退后颈内血管暴露明显,遇到异物或压力,极易造成大出血)。
这个病例中,张叔的生存期仅3个多月而已,远低于医生的预测。
在临床上,医生通过分析肿瘤的类型分期、治疗方式及患者具体情况等因素可以预测患者的生存期,但即使是有丰富经验的临床肿瘤学专家进行预测,准确率也会波动在25%-70%。
专家表示,每一名患者都是独特的,我只能观察而不能决定他们的最终生存时间。
02.做到这3点,延长生存期
影响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有很多,有疾病分期、治疗效果以及新药物新技术的研发等等,很难被控制。
但是,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其实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心态!不要把“调整心态”当做是一句空话,它关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
1.确诊时勇于面对
许多人发现癌症前认为自己心态棒棒的,“啥病都难不倒”,一旦不幸降临,心底里的围墙不攻自破,伤心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自己都不敢面对。
这好比是在战场上,还没有看到敌人却已经想着逃跑,更不要提战胜对手了。何况当今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很多种癌症已不是绝症,越来越多患者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满意的生活质量。
2.治疗过程积极配合
治疗癌症,患者需要反复忍受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的痛苦,并且在病情控制后,要坚持定期复查随访,以防肿瘤出现复发转移。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真的很重要。
多和病友沟通交流
最懂病人的是病友,许多与正常人无法言说的忐忑、煎熬、惶恐和彻骨的心痛,在病友那里,都会得到共鸣和响应,这时你会感到不再孤单,心情会慢慢开朗起来。
相信医生的治疗
确定治疗方案后,就踏实放心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不要再瞻前顾后胡思乱想,要知道,最希望患者康复的除了家属外,排第二的绝对是医生!
学会自我转移不良情绪
当感到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时,不应该陷进去,应该及时潜意识里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可以和家属聊聊天,也可以给老友打个电话,或者看看书、下床散散步等,不要被肿瘤的恐惧拖进去。
3.治疗后学会放松
之前,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妻爆红网络。
1996年,老谷妻子查出了癌症后非常沮丧,在经过长达3年的手术和化疗后,妻子出院了,但是她很痛苦。
于是,老谷有了一个想法,带妻子出去玩一玩,改变妻子的生活习惯和环境。这一走就是18年,从1999年至今,夫妻俩的足迹踏遍全国,共同走过20万公里。
虽然一路上经历过各种辛酸苦辣,但夫妻俩都很高兴:
“如今,老伴儿身体越来越好,啥病都没了。”
“只要我还能开车、能走路,我就陪她一直走下去!”
虽然我们并不主张每位患者都这样做,但是当灾难发生后,请紧握着家人的双手、满怀对生活的激情,一同走向更远的路!
*文章来源: 若初健康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如有涉及版权请谅解,联系我们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