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腺癌的高峰年龄段为45-59岁,绝经前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同时,激素受体(HR)阳性(ER阳性、PR阳性或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又是所有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这种亚型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长期内分泌治疗大部分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与预后。但是,由于每个患者的分期分型不同,其复发风险不尽相同。
1 如何理解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科学了解,正视风险
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了手术治疗之后,将局部的肿瘤组织进行彻底清除以后,并不意味着肿瘤细胞已经完全被清除,仍然存在着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接受了早期手术治疗以后,大部分患者还需要接受必要的系统治疗,包括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有的还需靶向治疗和局部放疗,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
乳腺癌根据HR和HER2等免疫组化情况分为5种亚型,不同亚型的乳腺癌出现复发转移的几率不同。即便是同一亚型的乳腺癌,例如HR+/HER2- 这类预后较好的类型,由于患者的年龄和分期不同,HR阳性率和肿瘤增殖快慢不同,其复发风险也有高有低。
因此,医生会按照患者个体情况,针对每一个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状况,对复发风险高低进行评估,“量体裁衣”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并且需要患者坚持定期随访,预防和减轻治疗的不良反应。
2 坚持定期随访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规范随访,正确应对。
术后定期随访复查是监测乳腺癌是否复发转移的“硬核武器”,特别是复发风险较高的患者。有研究表明,即使是随访体系完善的临床科研项目中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早期停药和失访的情况;相较于年长患者,年轻患者药物的依从性较差,出现的停药比例也更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药物早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无法耐受长期治疗。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未能树立起定期复查随访观念,自行减量或停药,不看医生也无法进行不良反应处理。
因此,降低HR+/HER2-早期乳腺癌复发风险的硬核攻略:坚持长达数年的内分泌治疗+定期随访复查。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建议患者:
①术后2年内,一般每3个月随访1次;
②术后3~5年,每6个月随访1次;
③术后5年以上,每年随访1次,直至终身;
④如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就诊。
除此之外,良好的医患沟通也有助于建立起患者与随访医生的信任,便于及时处理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提高依从性并减少停药发生比例。
不良反应管理在随访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卵巢抑制治疗使患者处于绝经后状态,可能出现绝经后(更年期)相关症状,骨和关节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心情改变,可进行相应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不局限于以下常见的不良反应,随访时应与主诊医生进行充分沟通:
①潮热盗汗,焦虑抑郁等围绝经期症状,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中医针灸等多种措施进行治疗;
②骨密度降低造成的骨与关节症状,可通过服用钙剂和维生素D、双膦酸盐以及适度的阻抗运动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③阴道症状,出现阴道干燥或萎缩,可采用阴道雌激素治疗,以及阴道保湿霜或非激素润滑剂对症处理。
3 高危和中危强化辅助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因需而定,必要强化。
坚持随访是所有患者都需做到的长期治疗内容,而针对高危和中危复发风险的早期乳腺癌,通常需要“重拳出击”,考虑进行强化辅助治疗。绝经前HR+(ER和/或PR阳性)的早期乳腺癌强化内分泌治疗,除了需要长期口服内分泌治疗药物,还需要联合卵巢功能抑制。
卵巢功能抑制包括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者定期注射药物抑制卵巢功能。药物卵巢功能抑制(注射在腹部皮下,又被病友称作“肚皮针”),将雌激素降到极低水平以达到抑制肿瘤复发的作用。这种卵巢抑制联合内分泌治疗的适应患者是绝经前(有卵巢功能),同时HR阳性并且复发风险中高危的患者。
2018年国际知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大规模长期随访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接受了5年口服内分泌治疗药物联合卵巢功能抑制这种强化的内分泌治疗患者,可以显著降低早期HR+/HER2-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特别是曾经接受过化疗以及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能够得到更为显著的获益。
预防绝经前HR+/HER2-早期中高危患者乳腺癌复发,我们的硬核攻略——双管齐下,不惧复发。
①坚持治疗,若是中高危风险患者,接受强化内分泌治疗;
②定期随访复查,减轻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章来源:乳言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仅为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