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癌症的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癌症康复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使得患者在带病生存期间要承受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副作用和压力,最终导致生命质量的下降。
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一些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对乳腺癌的治疗和康复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乳腺癌患者在诊断以后,其体育锻炼和乳腺癌复发率降低、病死率降低息息相关,同时也和乳腺癌患者体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关联。
然而很多乳腺癌患者都不清楚何种的运动方式、运动频率以及运动强度适合自身,那么乳腺癌患者应该如何运动呢?
乳腺癌患者运动的好处
运动被证明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措施,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减轻抑郁焦虑。有规律的运动可以促进癌症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对于生命质量的测量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预测信息,使医护人员更加了解女性的主观生存体验。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可以提升患者患病后的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
根据相关研究证实,康复期的乳腺癌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以后,其血液中的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白细胞的数量,都会远远的高于一般患者。并且坚持锻炼的乳腺癌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都会有着明显的提高,这些有益指标都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抗病功能。并且乳腺癌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会对机体的造血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而经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造血功能快速恢复,让机体能够利用更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从而全面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
除了对患者的机体有着明显的益处外,适当的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乳腺癌患者大多数都有着忧郁、恐惧以及迷茫等多重负面情绪,而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式。通过体育运动乳腺癌患者的紧张烦恼能够得到有效消除,减轻一些负面心理和压力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且运动还能够对乳腺癌患者的坚强意志进行锻炼,让患者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去面对乳腺癌。因此适当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和病情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乳腺癌治疗阶段的运动选择
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推荐,乳腺癌患者在诊断后应避免静坐生活方式,尽快恢复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18~64岁的成年人,每周坚持至少1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大致是每周5次,每次30min),或者75min的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力量性的训练(大肌群抗阻运动)每周至少2次。建议每次锻炼以10min为一个间隔,最好每天都锻炼。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应尽量按照以上指南进行锻炼,如果患有使行动受限的慢性疾病,则根据医生指导适当调整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但应避免长时间处于不运动状态。
而在运动项目的具体选择上,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包括快步走、慢速骑自行车、慢速游泳、划船、排球、羽毛球等;高强度的运动项目则包括快速骑自行车、耕种、登山、跳绳、武术、竞走、 慢跑、篮球、足球、快速游泳等。乳腺癌患者需要结合自身的运动强度和实际身体情况,科学选择项目合理进行锻炼,对于康复和治疗都有着积极意义。
比如一些慢跑、游泳、步行以及健身操等比较温和的运动项目,在乳腺癌患者康复阶段进行体育锻炼,就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游泳运动能够借助水的浮力或者是阻力,能够很好地改善身体灵活性或者是力量,让患者全身都能够达到有效锻炼,尤其是蛙泳,该项目的运动幅度和姿势对乳腺癌患者康复有着明显的益处。最后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就是一种对抗阻力的运动,通过一些器械对人体进行锻炼,对于乳腺癌患者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乳腺癌患者运动注意事项
从治疗周期的角度来看,乳腺癌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主要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最后要提醒的是,对于一些正在接受化疗和靶向治疗的患者来说,在具体的运动强度选择上应该注重心血管系统副作用的发生。如果有心血管系统副作用,就应该适当地减轻一些运动强度,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其他意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带有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一些高强度的运动和游泳,因为这些运动有可能引起置管部位感染风险加重,对患者的病情控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珍乳网提醒
如上所述,乳腺癌患者的适当运动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也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可以舒缓患者的心理情绪,提高患者的社会/家庭功能。患者可以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的兴趣来进行科学选择,但在运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机体对运动的反应,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必要时也可以咨询医师进行指导运动,通过运动辅助来更好地应对乳腺癌。
参考文献
[1]郑轲.乳腺癌患者该如何运动[J].保健文汇,2020(09):145.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9,29(08):609-680.
[3]裘佳佳,李平.有氧运动对提高乳腺癌康复期患者生命质量的Meta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03):3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