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翟女士,在30岁时育有一子,因乳房出现肿块,在医院进行了乳腺肿块切除活检,结果是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由于翟女士的母亲曾被诊断为乳腺癌,所以担心自己很有可能也会罹患乳腺癌,故前来咨询医生。医生建议她进行乳腺癌的风险评估,从而为她制订合适的筛查方案。
为什么要对乳腺癌进行风险评估呢?哪些人需要评估?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参考呢?下面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余科达主任医师为大家解答。
01进行乳腺癌风险评估——医患双方均能获益
要说乳腺癌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就不得不提到风险评估所带来的好处。对医生而言,进行乳腺癌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化学预防或预防性乳腺手术,便于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降低患者罹患乳腺癌的概率。对患者而言,进行乳腺癌的风险评估,能帮助她们意识到自己的高危风险因素,从而在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中注意,与此同时,还能提高乳腺癌筛查效率。
02如何进行乳腺癌的风险评估
乳腺癌的发病风险除了与家族史、遗传易感性、雌激素水平、生育史、个人生活习惯等有关外,在实际评估的过程中,必然还需要一套量化的标准作为参考,或提供一种计算方式来评估,因此就引出了下面要介绍的两种评估模型——Gail模型和Claus模型。
Gail 模型
Gail模型于1989年首次提出,是目前最权威、常用的乳腺癌风险评估模型。最初它纳入的因素包括4个:初潮年龄(<12岁,12~13岁及≥14岁)、有乳腺癌家族史(仅一级亲属)、首次妊娠年龄(<20岁、20~24岁、25~29岁、未生育及≥30岁),以及既往良性乳腺疾病活检次数(0、1及≥2次)。
后来经过不断完善、改进,演化成美国癌症研究所(NCI)的乳腺癌风险评估工具模型(BCART)。它包含7个风险评估因子:年龄、种族、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个人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乳腺活检次数。具体可进入官方网站(https://bcrisktool.cancer.gov/calculator.html)进行风险计算,该网站需要填写的问题依次为以下几个:
①是否曾患乳腺癌、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或因霍奇金淋巴瘤接受过胸部放疗;
②是否有BRCAI、BRCA2或其他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
③年龄、人种及出生地;
④是否进行过乳腺活检及次数;
⑤初潮年龄;
⑥初产年龄;
⑦一级亲属的乳腺癌家族史。
在填完以上7项风险评估以后便可以计算出风险值。Gail模型可以评估个体5年内乳腺癌发病风险,如果受试者5年内发病风险≥1.67%,则被认为是高危个体。
Claus 模型
Claus模型于1990年提出,主要适用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相比于Gail模型,Claus模型的优势在于它将二级亲属和发病年龄都考虑在内。因此,在遗传性乳腺癌的评估方面独具优势,两种模型相辅相成。
03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制订筛查方案
有了风险评估结果,那么制订筛检方案也就有了依据。
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高危女性,需要进行BRCA基因突变检测,通常建议35岁开始每年进行乳腺X线和MRI检查,具体情况需要咨询医生。
对于非高危的女性,考虑到筛查耗费的时间和费用,以及假阳性诊断的危害,可以适当减少筛查次数或延后初次筛查的年龄(一般40岁以后),可以在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做出决定。
■ 医生说
乳腺癌的风险评估可以指导医生为患者制订接下来的筛查方案,决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还可以让女性对自己患乳腺癌的风险有一个基本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规避一些高危因素。
乳腺癌风险评估量化常用的模型是Gail模型,包含年龄、种族、初潮年龄、初产年龄、个人乳腺疾病史、乳腺癌家族史、乳腺活检次数等7个风险评估因子,可以通过在线网站进行预测,或者找相关专业医生进行乳腺癌风险咨询。
文稿来源《乳腺癌的真相》,名誉主编:江泽飞、尉承泽, 主编:郝晓鹏、王涛、王建东、张少华。如有抄袭、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将保留法律诉讼权利。如需转载本文,请邮件联系cherimm@163.com。我们欢迎您分享转发,帮助更多的乳腺患者。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