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女,46岁,因为2天前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上有一个栗子大小的肿物面就诊于我院,门诊查B超提示“乳腺癌可能”,予以左乳肿物空心针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回报“左乳浸润癌”,收入院拟行手术治疗。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杨某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医生,我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呢?为什么偏偏就是我呢?”
对于这个疑问很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好端端的,乳腺癌就找上了自己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得从自身、外界等多个方面来为大家一一阐述。
据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乳腺癌就被古埃及神医印和阗这样描述:乳房上鼓起的肿块,又硬又凉,且密实如河曼果,潜伏在皮肤下蔓延。不幸的是,当时他在治疗项中仅写下“没有治疗方法”这么简短且无奈的6个字。幸运的是现在我们可以运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全方位综合疗法来攻克乳腺痛。当然,这其中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时至今日,这个“肿块”仍然恐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美国在2018年发布的最新癌症统计分析中显示:乳腺癌占女性新发癌症病例的30%,远远超过其他癌症。而中国的2015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结果表明乳腺癌也同样位于“榜首”(我国数据一般滞后三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从2000年到接下来的13年中,乳腺癌的年增长率在中国约为3.5%,增速位列世界首位。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乳腺癌发病率已与欧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成为当仁不让的“富癌”。当然,面对如此气势汹汹的来犯,人类也从来没有停止对乳腺癌成因的探索。如何从根源上躲开它的“窥视”,不成为它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和大家聊聊可能与乳腺癌相关的“密友”们。
一、雌激素
雌激素可以称之为女性的“美丽顾问”,它不仅可以促进和维持女性生殖器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赋予女性动人的S型曲线和生育能力,还可以调控女性体内环境的稳定,控制月经周期,对新陈代谢也有一定作用,如促进水钠潴留,这样才能让女性拥有温柔似水的独特魅力。总之,只有当雌激素分泌正常,女性才可以拥有健康的人生及特有的美丽。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雌激素在给女性带来美丽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中国,雌激素水平在乳腺癌的快速增长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雌二醇和孕酮的靶器官是乳腺,它们在细胞核内与存在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的受体形成激素一受体复合物,促进DNA复制,启动细胞分裂周期,从而使乳腺腺体被覆上皮受到刺激,导致其增生,甚至过度增生,这成为乳腺癌发生的关键原因。
二、年龄
人体内的激素水平调控着乳腺疾病的变化方向,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带来“灾难”,而激素又随着年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
专家指出,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与西方国家不同,20岁以前少见,20岁以后逐渐上升,45~50岁达高峰。而西方国家则是60岁以后达到高峰。这样看来,我国乳腺癌高发年龄提前了将近10~15年。45~50岁是女性的围绝经期,也是女性更年期的好发阶段,虽然重要,但也会因为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各种激素水平协调能力不是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使各种疾病“找上门”,其中乳腺癌就是一大难缠的“麻烦”。
三、月经初潮及绝经年龄
月经初潮年龄早和绝经年龄晚均是乳腺癌发生的重要环节,上述两种情况会使机体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环境中,像前文中提到的,雌激素可以使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从而提高乳腺癌的发生概率。有研究表明,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比大于17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2.2倍。而女性初潮年龄每提前一年,风险就增加20%。绝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倍。绝经年龄每延迟一年,风险就增高3%。
每个女性都渴望永葆青春,容颜不老,所以不断追求所谓的推迟绝经药物,不少商家也推波助澜,美容场所或保健品市场各种激素药物的使用比比皆是,电视广告也不乏“推迟绝经期X年以上”的诱人广告,使得女性雌激素水平较前明显增加,从而致使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综上所述,初潮越早、绝经越晚与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除此之外,月经周期及经期长、激素替代治疗均与乳腺癌发生呈正相关。
四、怀孕和哺乳
怀孕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它在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同时,也给母体带来了益处。在这期间,雌激素、孕激素通过胎盘“孕育而生”,雌激素除了可以使女性变得更加美丽之外,还可以刺激乳腺导管生长,使腺泡发育及乳汁生成,从而完成母亲孕育生命的“使命”,孕酮与雌澈素“并肩作战”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有研究表明,未婚女性相较于已婚女性而言,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性明显升高;未生育女性发生乳腺癌的概率也大于生育女性,并且分娩大于3次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生率,这是由于妊娠期对催乳素的刺激减少,而雌激素、催乳素的持续刺激足乳腺癌发生的主要因素。所以规律的月经周期和正常生育史可以使激素水平保持在正常水平,保护女性免受乳腺癌的“毒害”。
近年来,哺乳对乳腺癌的影响成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有研究调查显示,乳腺癌组中未哺乳者占61.5%,哺乳者占39.5%,这说明哺乳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原因可能与长时间哺乳过程中激素的修复作用有关。除此之外,母乳喂养还可以降低正在接受治疗的乳腺瘤患者的复发率。分析原因,可能是母乳喂养可以建立一个减少肿瘤转移的分子微环境,起到增强激素治疗的效果。以上均说明哺乳对乳腺癌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遗传
目前很多数据均表明,在全球各地的乳腺癌发病危险因素中,遗传倾向性及家族聚集现象的地位是肯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10%的乳腺癌是家族性的。对于一个乳腺癌患者来说,她的母亲和姐妹(一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会增加2~3倍,而旁系亲属并无显著影响。如有两位近亲患乳腺癌,则患病率将增加7倍。发病的年龄越轻,亲属中患乳腺癌的风险越大。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基因突变率也会明显增高,并且检出率也会随发病年龄的降低面明显增高。所以,对于这样有家族史,特别是直系亲属有患病史的高危人群,应予以重视,加以关注。
乳腺癌的发生还由多种基因共同控制,主要包括BRCA1、BRCA2、P53、ATM等基因, 其中BRCA1和BRCA2两个抑癌基因被列为乳腺癌的“关键”,它们分别位于人类第17、第13号染色体,参与了DNA的修复、转录与细胞调控,一旦突变,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便增近10~25倍。不止BRCA基因,上述提到的所有基因,只要发生突变均会使癌的发生率增加。
BRCA 1和BRCA 2基因的突变率在不同种族中是不尽相同的,据相关报道,在上海人群中,BRCA 1、BRCA 2的突变率分别为11.4%和2.9%,所以乳腺癌基因的突变可以作为其家族遗传倾向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证明,70%~85%的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在其一生中将发展为乳腺癌患者。众所周知,美国著名影星安古丽娜·朱莉被医生测试出带有BRCA1基因缺陷,增加了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于是,朱莉决定接受手术,切除双侧乳腺和卵巢。但我国目前对预防性切除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六、乳腺的致密程度
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致密型乳房发生的危险度为1.746%,不均质型乳房发生的危险度为1.704%,由此可见,致密型乳房发生乳腺癌的概率高。
七、饮酒
酒精(乙醇)在人体内经肝脏乙醇脱氢酶迅速氧化代谢转化为乙醛, 然后乙醛经过乙醛脱氢酶(ALDH) 的催化又转变成乙酸。
女性饮酒者罹患乳腺癌危险增多也可能与乙醛有关。有资料显示,大约5%的乳腺癌发病病因来自酗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与乳腺癌具有明显相关性。在管腔A型和HER-2型乳腺癌中,饮酒也同样被认为与其有密切关系。Chen WY研究还发现, 只要饮酒,无论一天的量有多少,即使是少于1杯,也同样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且无论较早还是较晚饮用也均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
八、熬夜及生活压力
当代女性作为整个社会的“半边天”,无论在家庭、事业、职场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出类拔萃,毫不逊色,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996”(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上6天)、“5+2、白+黑”(工作时间为周一到周五,再加上周末2天,每天工作范围是白天加黑夜)的快节奏生活方式给她们带来自信的同时,各种压力也接踵而来,精神方面的压力通过机体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的应激,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男性的理性相比,女性更加感性,这让她们在对待事物时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躁的负面情绪,从而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雌孕激素协同失调,各种疾病也趁虚而入。研究显示,长期抑郁、烦躁、发怒,发生乳腺癌的概率比正常妇女高32倍。尤其是婚姻破裂、亲人离去等负面情绪更加速了乳腺癌的侵袭。
因此,保持心情乐观,多参加户外活动,与朋友亲人沟通、倾诉,从中得到鼓励,缓解心理压力,减轻负面情绪,对发生的应激事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使乳腺癌“退避三舍”。
九、环境污染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身处的环境从原本的绿水青山变为现在大气、水源的污染,令人担忧的食品健康,以及各种紫外线、电离辐射和致癌物质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更增加了乳腺癌的发生概率。尤其是处于有丝分裂阶段的年轻乳腺,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更重要的是电离辐射具有累加效应,多次小剂量与一次大剂量引起乳腺癌的发生概率基本一致。所以在青少年或更早时期接受过胸部放射线的女性,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病率将明显增加。另据报道,被动二手烟的长期吸入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并且时间越长,危险系数越高。
十、饮食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饮食与乳腺癌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及腌制肉类的摄入成为乳腺癌发展的促进因素,这种高热量的西式饮食导致的肥胖使绝经后女性(50~69岁)患乳腺癌的概率明显增加。相反,高膳食纤维、水果、蔬菜、高维生素D食物(大豆等)、石榴等对乳腺癌有保护作用,同样,体内高水平的视黄醇和铁离子也可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过多的脂肪摄人可以使体内的雌激素生成过多,另外,存在于脂肪里的芳香化酶物质增加,可加速女性体内的雄激素向雌激素转换,从而刺激乳腺腺体增生或癌变,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除此之外,高脂肪食物可以使血浆中的催乳素升高。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在小鼠体内的催乳素不但能促进肿瘤的形成,还能加快癌细胞的扩散。
以上一系列证据均表明,饮食对于乳腺癌的发生与否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十一、乳腺疾病
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纤维腺瘤、急性乳腺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疾病同样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当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患者发现不典型增生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应常规3~6个月定期检查。如果肿块进行性地增大或局部病灶疑有恶变时,应行乳腺病理组织学活检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性质。郑艳敏等人对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因素进行Meta分析,发现乳腺疾病史中即使是良性疾病与乳腺癌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非典型乳腺小叶增生。
十二、避孕药
Hunter进行了一项研究, 研究对象为50岁以下的丹麦人,观察口服短效避孕药与未服用者,比较结果显示,口服短效避孕药者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了20%。南非的一项研究表明,凡是在过去10年内使用过荷尔蒙避孕药的女性比未使用过的女性,乳腺癌发生风险增加1.66倍,尤其以最近使用者的风险最高。即使停用10年,风险系数仍不会明显下降。而其中的道理浅显易懂,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为雌、孕激素,服用后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Kotsopoulos等研究显示, 在20岁以前开始口服避孕药, 并且携带BRCAI 突变基因的女性, 可增加乳腺癌的发生风险,不过这个结论只针对40岁以下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
十三、药物因素
是药三分毒,药物除了可以治疗疾病、缓解病痛、调理身体外,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伤害。特别是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及保健品、能够升高催乳素的抗精神病药物(以中利培酮和氨磺必利导致的高催乳素血症的比率最高,可达80%~90%)、经常使用含有激素的化妆品,以及更年期女性为了永葆青春使用的激素替代治疗,这些均可刺激乳腺腺体增生,甚至过度增生,最终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医生说】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目前还处在研究早期,但可以肯定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结合我国的发病特点,针对我国目前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的严峻现状,采取干预措施迫在眉睫。
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长期劳累、精神紧张、过度悲伤等不良情绪;
尽量不用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类药物,以免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适龄结婚、生育,积极倡导母乳喂养;
摒弃一切主动与被动的饮酒、吸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与他人倾诉,适当地放松自己;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远离肥胖,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与日常作息;
加大乳腺癌疾病知识的学习力度,学会自检并且定期复查乳腺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文稿来源《 乳腺癌的真相》,名誉主编:江泽飞、尉承泽, 主编:郝晓鹏、王涛、王建东、张少华。如有抄袭、侵权行为,一经发现,将保留法律诉讼权利。如需转载本文,请邮件联系cherimm@163.com。
我们欢迎您分享转发,帮助更多的乳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