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扫描后,患者周围的辐射有多大?
2022-07-13 浏览:5925

什么是全身骨扫描?

全身骨显像,又称为全身骨扫描,是鉴别恶性肿瘤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常用方法。在检查时,常需要注射一种叫做99mTc的核素标记的药物,然后在数小时后进行拍摄, 检查骨质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情况。如果某处骨骼吸收浓集了更多的核素信号,也就是代谢性明显增高,就可能提示有骨转移的风险。

这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检查方法,使用的是短半衰期核素99 mTc,其半衰期为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衰减。常规注射量25mci,辐射剂量约为4.2mSv,甚至低于常规胸部CT的剂量。所以对于接受了骨扫描检查的患者来讲,不要担心检查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

不同的是,做过CT的患者,其本身不会再含有辐射,也就是说患者不会再影响其他人。但是做过骨扫描的患者就不一样了,身体内部的核素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散发”出去一定剂量的辐射,对周围人群造成影响。这也是很多人惧怕骨扫描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种辐射有多大呢?患者和周围人群应该怎么办呢?

小编吕医生,查阅了多篇医学专业论文,给大家一些建议。

1.患者周围辐射到底有多大?

2019年,《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了国家癌症中心的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骨扫描患者周围的辐射水平。

作者对367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身骨显像的患者进行测量,测量其不同时间及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析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及距离的变化规律,估算周围不同距离处的剂量水平,评估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结果发现,患者周围辐射剂量随时间快速衰减,如图所示,从患者注射99Tcm药物后10个小时,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量已经降至初始的5%左右,在24小时后,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剂量已经不到初始剂量的1%。如果按照此时的0.4μSv/小时 计算,一年的总量约3.5mSv。(1mSv=1000μSv)

自然界中的辐射是广泛存在的,那么人在自然界中每年可以受到多少辐射呢?我国高本底地区大约是3.7mSv/年,世界最高的地区自然辐射甚至达到120mSv/年,全球平均值大约是2.4mSv/年,而做一次增强CT的辐射量大约是10mSv。

所以,骨显像患者会对周围人员造成一定的照射,尤其是在刚刚注射药物之后。但是在24小时之后,周围1米之外的辐射剂量已经接近于自然界本底正常水平。

2.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根据GB18871-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涉及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年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不超过20mSv。而对于正常健康人群,建议额外年辐射剂量不超过1mSv

2016年,《齐鲁护理杂志》发表了西南医院的一篇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是骨扫描检查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辐射。

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人员队伍,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对放射性核素的辐射问题尤为关注。研究者对数十名经过骨扫描检查的患者周边环境进行了辐射的监测。

研究表明,患者接受放射性核素药物99Tcm - MDP 注射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降低,相对较高的辐射剂量主要集中在 0. 5米以内。以非放射工作的护理人员为例,相关于健康人群的标准,即如果达到每年接受额外辐射1mSv的话,需要接触多少骨扫描病人呢?

在患者给药后24小时,距离患者0. 5米以内,要达到公众允许接受年剂量最高量,要累计接触 334小时。如果按接触每3个患者5分钟时间推算,1年中要接触4013 例这样的患者才达到最高值。

所以,患者给药后24小时,周围0.5米的距离,已经非常安全了。如果能在1米之外与患者沟通,那就更不用担心辐射了。

3.如何可以更快降低辐射水平?

患者做骨扫描的当天,尤其是2小时内,周围辐射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如何更快地降低辐射呢?

2020年,《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篇研究论文,作者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了研究。所有受检者注射药物后,立即饮水1000毫升后,在半小时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

研究发现,饮水1000毫升在半小时内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小于未排尿组。

也就是说,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加快辐射药物的代谢排出。

另一篇2020年《中华护理杂志的》的论文,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研究。

 

 

该研究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 h开始饮水1 000 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 h饮水1 000 ml,均1 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 h、1 h、2 h、3 h、6 h、12 h、24 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 m、1 m、2 m、3 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 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

结果显示在注射显 像 剂 后0.5 h、1 h、2 h、3 h、6 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 m、1 m、2 m、3 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 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

研究结论告诉我们: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 h饮水1 000 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 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4.小编的建议!                       

全身骨扫描是判断肿瘤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常用检查方法,是否需要检查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骨扫描的辐射剂量并不高于增强CT,对个人的影响并不可怕。做完CT的患者不会向周围散发辐射,但骨扫描则不同。

骨扫描使用的药物是有一定辐射的,在注射后6小时内患者周围辐射剂量较高,但随着时间会快速衰减,在24小时后患者周围0.5-1米的辐射剂量已经基本接近正常。

建议患者在注射药物前或者注射后立即饮水1000毫升,并在半小时内开始排尿。可以加快药物的代谢,减少辐射的剂量。

辐射防护主要分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也就是检查后时间越久、距离患者越远、接触时间越短、辐射量就越低。不能脱离剂量谈危害。

由于不同的人群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护方法。如下:

1)孕妇、尤其是孕早期,尽量避免接触骨扫描患者,36小时后正常接触更为安全。

2)哺乳期女性、婴幼儿,24小时后接触较为安全,接触距离保持在1米之外。36小时后可以正常接触。

3)成年人陪护者或患者家属,建议在6小时之内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患者确需近距离照顾,建议减少每次近距离接触的时间。

4)核医学科从事放射工作医护人员,按照防护规定标准进行规范操作。

5)普通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放射人员配备的防护措施,且日常接触患者数量太多。建议24小时内不接触骨扫描患者,24-36小时接触时保持1米之外距离。36小时后可以正常接触诊疗。

6)做过骨扫描的患者,要主动认识到辐射对周围人群的不良影响,在骨扫描后36小时内不要去找医护人员近距离咨询问题,如果需要很多检查化验时,把骨扫描预约到所有检查之后进行。在乘坐电梯、公交地铁时,遇到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主动避开距离。

作者:吕鹏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

图片:摄图网

0点赞
相关推荐
糖尿病与乳腺癌的微妙关系
乳腺癌和糖尿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尿病与乳腺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众所周知,糖尿病的最大危害...
张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内分泌 主治医师
2023-01-18 阅读:8347
总是睡不好觉?别怕,实用助眠指南来了
睡眠是大脑的暂时休息过程,是一种保护性的抑制,身体的免疫系统在睡眠期间得到修复和加强。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还可以增强免疫力,有效保护...
齐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2023-01-06 阅读:7211
乳头溢液莫慌张,乳管镜检查帮你妥妥地解决
不少姐妹都有过自己在非哺乳期发现乳头溢液的情况,内衣上往往会留下一些溢液的痕迹,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既害羞又慌张,不知所措:&ldquo天哪,我乳房怎么...
陈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甲乳外科 副主任护师
2023-01-06 阅读:9918
当乳腺癌患者感染新冠,请从容面对!
最近全国医疗界的热点无疑是新冠病毒。随着全国防疫政策的变化,各地逐步放开,很多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幼人群不淡定了。每天都能接到患者咨询,甚至多年未见...
盛佳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乳腺科 副主任医师
2022-12-23 阅读:6657
乳腺癌病理报告都有哪些内容?如何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是临床医师制定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病理报告的内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送检标本类型、大体检查、镜下观察和诊...
王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病理科 主治医师
2022-12-13 阅读: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