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骨扫描后,患者周围的辐射有多大?
2022-07-13 浏览:6268 关键词:全身骨扫描辐射

什么是全身骨扫描

全身骨显像,又称为全身骨扫描,是鉴别恶性肿瘤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常用方法。在检查时,常需要注射一种叫做99mTc的核素标记的药物,然后在数小时后进行拍摄, 检查骨质对于放射性核素的吸收情况。如果某处骨骼吸收浓集了更多的核素信号,也就是代谢性明显增高,就可能提示有骨转移的风险。

这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检查方法,使用的是短半衰期核素99 mTc,其半衰期为6小时,注入患者体内后随着时间会很快衰减。常规注射量25mci,辐射剂量约为4.2mSv,甚至低于常规胸部CT的剂量。所以对于接受了骨扫描检查的患者来讲,不要担心检查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

不同的是,做过CT的患者,其本身不会再含有辐射,也就是说患者不会再影响其他人。但是做过骨扫描的患者就不一样了,身体内部的核素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会“散发”出去一定剂量的辐射,对周围人群造成影响。这也是很多人惧怕骨扫描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种辐射有多大呢?患者和周围人群应该怎么办呢?

小编查阅了多篇医学专业论文,给大家一些建议。

1.患者周围辐射到底有多大?

2019年,《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发表了国家癌症中心的一篇学术论文。该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骨扫描患者周围的辐射水平。

作者对367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全身骨显像的患者进行测量,测量其不同时间及不同距离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分析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及距离的变化规律,估算周围不同距离处的剂量水平,评估周围人员的辐射剂量。

结果发现,患者周围辐射剂量随时间快速衰减,如图所示,从患者注射99Tcm药物后10个小时,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量已经降至初始的5%左右,在24小时后,患者1米距离的辐射剂量已经不到初始剂量的1%。如果按照此时的0.4μSv/小时 计算,一年的总量约3.5mSv。(1mSv=1000μSv)

自然界中的辐射是广泛存在的,那么人在自然界中每年可以受到多少辐射呢?我国高本底地区大约是3.7mSv/年,世界最高的地区自然辐射甚至达到120mSv/年,全球平均值大约是2.4mSv/年,而做一次增强CT的辐射量大约是10mSv。

所以,骨显像患者会对周围人员造成一定的照射,尤其是在刚刚注射药物之后。但是在24小时之后,周围1米之外的辐射剂量已经接近于自然界本底正常水平。

2.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根据GB18871-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涉及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年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不超过20mSv。而对于正常健康人群,建议额外年辐射剂量不超过1mSv

2016年,《齐鲁护理杂志》发表了西南医院的一篇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是骨扫描检查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的辐射。

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人员队伍,面临着生育、哺乳等问题,对放射性核素的辐射问题尤为关注。研究者对数十名经过骨扫描检查的患者周边环境进行了辐射的监测。

研究表明,患者接受放射性核素药物99Tcm - MDP注射后对周围的辐射剂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降低,相对较高的辐射剂量主要集中在0.5米以内。以非放射工作的护理人员为例,相关于健康人群的标准,即如果达到每年接受额外辐射1mSv的话,需要接触多少骨扫描病人呢?

在患者给药后24小时,距离患者0.5米以内,要达到公众允许接受年剂量最高量,要累计接触334小时。如果按接触每3个患者5分钟时间推算,1年中要接触4013 例这样的患者才达到最高值。

所以,患者给药后24小时,周围0.5米的距离,已经非常安全了。如果能在1米之外与患者沟通,那就更不用担心辐射了。

3.如何可以更快降低辐射水平

患者做骨扫描的当天,尤其是2小时内,周围辐射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如何更快地降低辐射呢?

2020年,《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篇研究论文,作者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的51例受检者进行了研究。所有受检者注射药物后,立即饮水1000毫升后,在半小时内有无排尿分为排尿组(n=39)和未排尿组(n=12),检测注射药物后0.5、1、2、3、4、6 h时受检者腹部和头部水平距离0.5、1、2、4、6 m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和累积剂量当量。

研究发现,饮水1000毫升在半小时内排尿组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当量率小于未排尿组。

也就是说,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加快辐射药物的代谢排出。

另一篇2020年《中华护理杂志的》的论文,是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研究。

该研究将60例住院骨显像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于注射骨显像剂前1h开始饮水1 000ml,后者予注射骨显像剂后2h饮水1000 ml,均1h内饮完。采用辐射剂量仪分别测量注射显像剂后0.5h、1h、2h、3h、6h、12h、24h的7个时间点,距受检者正面0.5m、1m、2m、3m处4个距离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比较2组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为2.5μSv/h时所需时间及距离。

结果显示在注射显 像 剂 后0.5h、1h、2h、3h、6h的5个时间点、距受检者0.5m、1m、2m、3m处,试验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减少了周围剂量当量率降低为2.5μSv/h所需的时间和距离。两组图像质量均比较满意,达到诊断标准。

研究结论告诉我们:骨显像受检者在注射前1h饮水1000ml可以在保证显像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显像剂的排泄,降低注射后6h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护理人员可利用测量结果来指导患者、家属及公众的放射防护。

4.小编的建议                      

全身骨扫描是判断肿瘤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常用检查方法,是否需要检查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骨扫描的辐射剂量并不高于增强CT,对个人的影响并不可怕。做完CT的患者不会向周围散发辐射,但骨扫描则不同。

骨扫描使用的药物是有一定辐射的,在注射后6小时内患者周围辐射剂量较高,但随着时间会快速衰减,在24小时后患者周围0.5-1米的辐射剂量已经基本接近正常。

建议患者在注射药物前或者注射后立即饮水1000毫升,并在半小时内开始排尿。可以加快药物的代谢,减少辐射的剂量。

辐射防护主要分为时间防护、距离防护。也就是检查后时间越久、距离患者越远、接触时间越短、辐射量就越低。不能脱离剂量谈危害。

由于不同的人群日常工作生活环境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护方法。如下:

1)孕妇、尤其是孕早期,尽量避免接触骨扫描患者,36小时后正常接触更为安全。

2)哺乳期女性、婴幼儿,24小时后接触较为安全,接触距离保持在1米之外。36小时后可以正常接触。

3)成年人陪护者或患者家属,建议在6小时之内保持1米以上距离。如患者确需近距离照顾,建议减少每次近距离接触的时间。

4)核医学科从事放射工作医护人员,按照防护规定标准进行规范操作。

5)普通门诊和病房医护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放射人员配备的防护措施,且日常接触患者数量太多。建议24小时内不接触骨扫描患者,24-36小时接触时保持1米之外距离。36小时后可以正常接触诊疗。

6)做过骨扫描的患者,要主动认识到辐射对周围人群的不良影响,在骨扫描后36小时内不要去找医护人员近距离咨询问题,如果需要很多检查化验时,把骨扫描预约到所有检查之后进行。在乘坐电梯、公交地铁时,遇到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主动避开距离。

作者:吕鹏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

图片:摄图网

0点赞
相关推荐
收藏!警惕乳腺癌来袭,这些信号要留意
乳腺癌被称为“女性头号杀手”,且发病正呈持续上升和越来越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
齐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2023-04-21 阅读:8143
癌症防治,全面行动,这些饮食建议请牢记
肿瘤是一种全球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1/3的肿瘤相关死亡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因此,从膳食层次进行干预已逐渐成为预防和...
珍乳网 珍乳网官方主编
2023-04-21 阅读:10075
闻香识女人!乳腺癌患者能用熏香或香水吗?
闻香治病是一种内外兼治的疗法,我国自古就有闻香治病的传统。
齐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2023-03-31 阅读:8839
乳腺健康,吃出来!
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盛佳钰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乳腺科 副主任医师
2023-03-24 阅读:6132
饮酒对健康的危害,不止你知道的那些
酒已经成为餐桌上离不开的朋友,饮酒也常作为一种社交或压力缓解的方式。
齐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2023-02-02 阅读: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