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意大利医学家Morgagni最先通过尸解发现乳腺癌病人的癌灶内存在钙化。1913年,德国外科医生Salomon发现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通过X线摄影有成簇的不透光钙化。1951年,Leborgne首次详细地描述了X线片上乳腺恶性钙化的形态学特点,并提出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提示作用。1962年,Gershon-Cohen 等报道了钼靶摄片出现的簇状不规则钙化灶与乳腺癌的关系。
乳腺钙化是乳腺钼靶检查中重要的征象,有些精神紧张的女性在看到钼靶报告上的“钙化”后会出现精神极度紧张。其实,乳腺的钙化分为很多种情况,并非所有的钙化都怀疑恶性,也并非所有的钙化都需要手术活检。医生会根据钙化的表现(形状、大小、数量等)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钙化从形态上分为典型良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3种; 钙化分布常对提示乳腺病变的病理类型有帮助,包括以下五种分布方式: (1) 弥漫或散在分布;(2)区域状分布;(3) 簇状分布;(4) 线样分布;(5) 段样分布。线样和段样分布的钙化多提示其为恶性。
粗大的钙化一般与肿瘤无关。钼钯片上得典型良性钙化从形态上包括以下十种表现。1)皮肤钙化;2)血管钙化,呈管状或轨道状;3)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多见于退变的纤维腺瘤;4)粗棒状钙化,多见于分泌性病变。5)圆形和点状钙化,直径小于1mm甚至0.5mm,常位于小叶腺泡中,簇状分布者要引起警惕。6)环形或蛋壳样钙化,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7)中空状钙化,常见于脂肪坏死、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可见于纤维腺瘤。8)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9)缝线钙化,是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质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见;10)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在放疗后、外伤后、活检后的乳腺内见到。
恶性钙化的特征可用三个“不均质”来形容,就是形态不均质、密度不均质、大小不均质,常见的描述为“泥沙样”“针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