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目前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但不同于其他恶性肿瘤,除了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外,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知识吧!
1、什么是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主要指通过药物,去除激素对肿瘤细胞的刺激,起到抗肿瘤作用的治疗方法。内分泌治疗可减少体内雌激素的产生或抑制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结合,抑制细胞生长繁殖,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
但不是所有乳腺癌患者都可以进行内分泌治疗,只有肿瘤病理指标提示激素受体ER/PR阳性的患者才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这个一定要记住!
2、乳腺癌内分泌药物都有哪些?
乳腺癌内分泌药物种类繁多、机制复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见内分泌药物及其作用原理:
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竞争激素受体
1)ER阻滞剂:代表药物氟维司群,这一类药物可以与乳腺癌细胞膜上的ER相结合,且结合力更高,其与ER竞争结合后可诱导ER快速降解,使得受体对雌激素无反应,同时减弱了ER激活基因转录的能力,从而降低癌细胞的增殖作用。氟维司群用于抗雌激素治疗后无效、病情进展或转移的病人。也称“抗雌激素药物”、代表药物:他莫昔芬、托瑞米芬;这一类药物与雌激素结构比较类似,可以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使真正雌激素无法与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相应传导的信号通道被阻滞,癌细胞不能完成正常的复制转录,影响其正常增殖。
他莫昔芬绝经前后的病人都可使用,有研究提示他莫昔芬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增厚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托瑞米芬导致子宫内膜增厚的概率则低很多。
2) ER调节剂:代表药物氟维司群,这一类药物可以下调雌激素受体,使雌激素无法作用于细胞、无法刺激肿瘤细胞生长。氟维司群用于抗雌激素治疗后无效、病情进展或转移的病人。
2. 芳香化酶抑制剂——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换,降低雌激素水平。
人体内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是由雄激素在“芳香化酶”的作用下转变而来的,而芳香化酶抑制剂可以打断这一转化过程,从而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
芳香化酶抑制的代表药物有甾体类的来曲唑、阿那曲唑和非甾体类的依西美坦;来曲唑适用于绝经后的患者;依西美坦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及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尤其适用于他莫昔芬治疗后病情进展的绝经后患者。
3.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又称卵巢去势药物。
卵巢合成雌激素受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控制,下丘脑分泌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会对垂体产生的黄体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进行调控,而这两种激素又会刺激卵巢促进雌激素生成。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能够竞争性结合垂体前叶的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对垂体产生抑制作用,进而抑制黄体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的活性,使患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这种方法叫做药物去势。大多数患者在停止此类药物后卵巢功能可以恢复,一些患者还可以继续生育。代表药物有戈舍瑞林和亮丙瑞林。
3、内分泌治疗要注意什么?
1)内分泌治疗的用药时机:大多数内分泌治疗在手术和化疗之后,少部分患者可在手术前使用,但一般不与化疗同时使用,可以与放疗及靶向治疗同时使用;
2)内分泌治疗的维持时间:不同患者的服药时间不尽相同,具体服药时长遵医嘱根据个体的病理分子分型进行个体化规范治疗,如果在内分泌治疗期间有生育要求,则需要至少暂停内分泌治疗6个月;
3)内分泌治疗的常见副作用:内分泌治疗药物不同副反应也不尽相同,但常见的副反应有潮热、烦闷、骨质疏松症等不良反应,潮热、烦闷一些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可逐渐耐受,若潮热等反应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考虑换药;骨质疏松症可服用钙补充剂;
4)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有部分观念认为豆浆等豆制品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可能会影响内分泌治疗的疗效,但此观念并未获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但是过度肥胖和高血糖往往会被视为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因此维持健康饮食、适度锻炼对患者机体恢复很有必要。
总之,无论是从国内外的临床指南,还是目前的临床实践,都特别强调和重视内分泌治疗的在乳腺癌中作用和地位。听从专科医生的意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充分接受到高效、低毒、方便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是乳腺癌患者获益的重要方面。
*声明:本文为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如有涉及版权请谅解,联系我们尽快删除!